“中国草”漂洋过海变身斐济“幸福草”有这么一株小草,它从中国出发,漂洋过海,目前已经传播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解决了当地的贫困、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
斐济菌草种植示范户农民阿什尼尔·昌德说:“我是在2018年参加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举办的培训班时开始了解菌草技术的,在我看来这项技术是一项伟大的技术,可以解决粮食不安全问题、减少贫困。”
自2014年中国开始在斐济建设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并开展培训以来,这一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已经在多个方面改善了斐济人的生活。
温度太高,就挖个40厘米深的种植沟,把菌袋排在里面,以薄土覆盖,靠树荫遮光;
“土办法”如果还不够用,那就不断创新,经过改造的二手冷藏集装箱也可以用来当出菇室。
斐济农业与水道部常务秘书维内什·库马尔称赞说,“中国技术”让斐济“种不出蘑菇”成为历史。
“斐济原来的蘑菇全靠进口,而且是由旅游部门负责,斐济本地种植业一直都无法种出蘑菇,直到与中国合作菌草技术示范项目,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菌草种植农民阿什尼尔·昌德对此也很感慨:“如果菌草技术没有被引入斐济,本地人可能都吃不起蘑菇,因为进口的蘑菇价格非常昂贵。现在有了菌草技术,我可以以非常合理的价格为本地人提供营养丰富的蘑菇。”
自2014年以来,中国农业专家已经在斐济培育出包括平菇、灵芝、鸡枞在内的7种菌类,种菇已成为当地人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
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林兴生介绍说,斐济的普通农户只要10平方米的地,一年种4次,就可以生产1200公斤菌草平菇,一年可以收入2万斐济元(约合6.4万元人民币)。
“这可比当地普通农民的年收入高得多。所以斐济人在谈到菌草技术时,总是说‘来钱既简单又快’。”
“以草代木”终结了斐济无法种菇的历史,“以草代粮”则突破了斐济畜牧业的瓶颈。
斐济一年之中只有旱季和雨季,过去每到旱季来临的时候,西部地区的青饲料供应总是出现紧张,给该国的畜牧业造成不小的冲击。
而菌草环境适应力强、产量高,能够解决斐济旱季饲料短缺问题,大大降低了旱季牛羊死亡率,助力斐济畜牧业发展。
在斐济农业和水道部的推动下,目前斐济全国种植菌草的面积已经超过7000英亩。
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工作人员萨缪拉介绍说:“菌草根系发达,具有良好的固定土壤作用,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一公顷的中国巨菌草每年可以吸收100吨二氧化碳二手集装箱,这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方法。”
如今在斐济,菌草技术凭借着其“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的优势已经深入人心。
基于中斐菌草技术合作的成功实践,2023年3月22日,中国-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在斐济正式启用,这项技术所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将向着更多的太平洋岛国传递。
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专家组组长林兴生说:“我们已经在基里巴斯、瓦努阿图等岛国设点,未来将把菌草技术带到更多的太平洋岛国,助力那里的人民生活改善、脱贫致富。让一株株中国菌草,在更多岛国扎下友谊之根,结出共赢之果。”